我就是一个例子!过去的10年,我一直都使用XHTML 1.0文档类型,原因是这样一来验证器就能给我帮上很大的忙,对不对?只要我写的是XHTML 1.0,然后用验证器测试,它就能告诉我是不是忘了给属性值加引号,是不是没有结束某个标签,等等等等。而如果我写的是HTML 4.01,同样的问题就变成了有效的了,验证器就不一定会提醒我了。 这就是我一直使用XHTML 1.0的原因。我估计很多人都……使用XHTML 1.0的朋友,请把手举起来。好的。HTML 4.01呢?人少多了。一直没有举手的呢,大声点,你们用什么?HTML 5,也很好!更早的呢,还有人使用更早的文档类型吗?没有了? 10年来我一直使用XHTML 1.0,就是因为验证器能够真正帮到我。有人用XHTML 1.1吗?你知道有人用吗?请举手,别放下。有人把网页标记为XML文档吗?有吗?那你们使用的就不是XHTML 1.1。 这就是个大问题。XHTML 1.0之后是XHTML 1.1,只是小数点后面的数字加了一个1,而且从词汇表的角度看,规范本身没有什么新东西,元素也都相同,属性也都相同。但对XHTML 1.1来说,唯一的变化是你必须把自己的文档标记为XML文档。在使用XHTML 1.0的时候,还可以把文档标记为HTML,而我们也正是这样做的,否则把文档标记为XML没准真会把人逼疯的。 为什么这么说呢?首先,把文档标记为XML后,Internet Explorer不能处理。当然,IE9是可以处理了。恐怕有人会讲“真是太可爱了”,他们到现在居然都没有忘了这件事。这艘船终于靠岸了!不过那时候,作为全球领先的浏览器,IE无法处理接收到的XML文档类型的文档,而规范又要求你以XML文档类型来发送文档,这不把人逼疯才怪呢。 所以说XHTML 1.1有点脱离现实,而你不想把文档以XML格式发送给那些能够理解XML的浏览器,则是因为XML的错误处理模型。XML的语法,无论是属性小写,元素小写,还是始终要给属性值加引号,这些都没有问题,都很好,事实上我也喜欢这样做,但XML的错误处理模型却是这样的:解析器如果遇到错误,停止解析。规范里就是这么写的。如果你把XHTML 1.1标记为XML文档类型,假设你用Firefox打开这个文档,而文档中有一个和号(&)没有正确编码,就算整个页面中就这一处错误,你看到的也将是黄屏,浏览器死掉了。Firefox会说:“没戏了,页面中有一个错误,你看不到这个网页了。”根据XML规范,这样处理是正确的,对Firefox而言,遇到错误就停止解析,并且不呈现其他任何内容是严格按照XML规范做的。因为它不是HTML,HTML根本就没有错误处理模型,但根据XML规范,这样做没错。 这就是为什么你不会把文档标记为XML的另一个原因。接下来,新的版本是XHTML 2,大家注意后面没有日期,因为这个规范并没有完成。 现在就说说XHTML 2,我很愿意把问题说清楚,XHTML 2实际上真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规范,确实非常好……从理论的角度来说。我的意思是说,制定这个规范的人都是非常非常有头脑的。直说吧,领导制定这个规范的家伙是斯蒂芬·彭伯顿(Stephen Pemberton),他应该是本地人,是一个聪明过人的家伙。规范本身也很了不起,如果所有人都同意使用的话,也一定是一个非常好的格式。只不过,还不够实际。 首先,XHTML 2仍然使用XML错误处理模型,你必须保证以XML文档类型发送文档;这一点不言自明:没人愿意这样做。其次,XHTML 2有意不再向后兼容已有的HTML的各个版本。他们甚至曾经讨论过废除img元素,这对每天都在做Web开发的人来说确实有点疯了的味道。但我们知道,他们之所以这样做,理论上确实有充足的理由——使用object元素可能会更好。 因此,无论XHTML 2在理论上是多么完美的一种格式,但却从未有机会付诸实践。而之所以难以将其付诸实践,就是因为像你我这样的开发人员永远不会支持它,它不向后兼容。同样,浏览器厂商也不会,浏览器厂商必须要保证向后兼容。 为什么XHTML 1.1没有像XML那样得到真正广泛地应用,为什么XHTML 2从未落到实处?因为它违反了一条设计原理,这条设计原理就是著名的伯斯塔尔法则(Postel’s Law)。大家都知道: (责任编辑:admin) |